2023年12月17日,湖北省政治学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暨“中国式现代化与政治学理论创新”研讨会在我校人文馆召开。本次研讨会设置了三个青年论坛,主题分别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与政治保障、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与主要经验、中国式现代化的基层探索与理论创新。论坛主题广泛,视野开阔,来自我校、华中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高校的17位青年学者报告了其最新研究成果,多位专家学者以及本、硕、博同学参加了各分论坛,各论坛点评嘉宾和与会代表进行了深入研讨。
青年论坛一: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与政治保障
青年论坛一由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袁方成教授主持。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与政治保障这一核心议题展开研讨。
bet356亚洲版在线体育曹龙虎副教授以“基于中国经验的一般性理论何以可能——理解现代化发展的‘政党中心主义’范式”为题作报告。他指出基于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现代化发展过程的重要作用和功能,国内学者提出了现代化发展的新范式——“政党中心主义”。目前,“政党中心主义”作为一种分析范式在学术研究得到初步运用,但在从以中国经验基础的局部经验理论到具有普遍性特征的一般性理论的发展过程中,作为现代化发展新范式的“政党中心主义”无论是理论研究方面还是实证研究方面仍需进一步深化。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部特任副教授李立以“国家化:国家理论的范式革命”为题为题作报告。他从国家理论的旧往范式与现当代中国政治实践之间的兼容性困境入手,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国家理论新范式并不对国家和社会做静态定义,而是强调将国家与社会的互动视作国家政权渗透社会的动态过程。将国家视为过程,在长周期历史规律中观察自上而下国家权力的下沉特征和国家政权建设的社会路径,并对如何认知中国和其他国家的政治实践差异和如何发现当代政治制度变迁的历史规律做出了思考。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罗雪飞副教授以“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理想主义传统及其对建构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启示”为题作报告。他从政治思想史的维度梳理了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理想主义传统及其“面向过去-塑造理想社会”“针对当下-批判现实社会”“解决问题-重建理想社会”的三段论模式,认为未来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应着力于丰富内容、明确分工、加强价值引领、保持理想主义色彩、面向未来融合传统、增强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力。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讲师赵文杰博士以“我国卫生治理变迁中的国家行动模式研究”为题作了报告。他从政治社会视角深入探究了建国以来我国卫生治理转型及国家发挥的作用。基于国家中心主义视角提出“国家行动模式”概念,指出公共卫生治理不仅是应急管理过程,也是制度建构过程,不仅要凸显其作为卫生治理技术手段的工具理性的一面,还要凸显其作为公共问题服务载体的价值性的一面。最后,他还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力量及中国式现代化视野下的中国特色政治学话语体系做了思考。
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梅立润博士以“流动的权力:人工智能时代的权力生产及其转移”为题作了报告。他从权力转移视角探讨了数据与算法作为新时代权力生产的核心要素是如何使治理模式由单中心向多中心转移的过程,分析了人工智能企业的内生权力来源和外获权力来源,认为我国未来可能成立专属人工智能部门从而为跨部门合作提供基础性支撑,并对责任的流动能否以及如何匹配权力的流动、技术霸权能否以及如何防范问题作出了思考。
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王锐博士以“执政党建设: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政治保障”为题作了报告。她从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内涵指向、建设维度、破解之道三个层面建构了执政主体、执政根基、执政绩效、执政环境四个维度的分析框架并指出如何有效加强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全面提高党的领导和执政水平,是百年大党独有难题的重要体现,也是有效克服执政风险实现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必要条件。长期执政能力建设需要在执政能力建设方面更加注重发觉主动性、战略性、系统性、前瞻性思维和元素,有效融入执政能力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当中。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编辑付守芳博士对六位汇报人的主题进行了点评,并作了总结发言。她表示,这是一场思想上的盛宴,研讨的议题有着很强的问题意识和现实关怀,并表示学报愿意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宣传研究成果的平台,欢迎各位学者投稿。
青年论坛二: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与主要经验
青年论坛二由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艳丽教授主持。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与主要经验这一核心议题展开研讨。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黄振华教授以“‘共同缔造’与人民中心观的实践逻辑”为题作了报告。他向大家介绍了人民中心观的理念,强调了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的核心价值取向。之后,黄教授阐述了共同缔造的概念,讲述了共同缔造与人民中心观的实践逻辑,强调了执政理念的有效实践比提出执政理念本身更具有决定意义,体现了人民中心观的时代性、多元性和基层性。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副教授张敏围绕“‘双循环VS双重运动’:资本结构全球调整背景下的中国国家自主性应对”展开交流,深入探讨了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如何通过理解和应用“双重运动”和“双循环”概念来提升国家自主性和经济发展,兼具历史视野和国际视野。通过分析全球政治经济变化对中国的影响,探讨民族国家与全球化的互动,以及阶级结构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她强调了中国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外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讨论了在国际合作和竞争中提升经济体量和质量的策略。
bet356亚洲版在线体育副研究员冯川聚焦数字乡村治理绩效问题,以“论‘强国家’式现代化与农村基层适应行为的区域差异”为题展开研讨,在深入分析了中国在“强国家”式现代化路径下,农村基层的适应行为及其区域差异。通过探讨中国历史上的中央集权治理模式、农村基层对现代化的不同适应方式、以及不同地区社会基础的差异,揭示了农村基层适应行为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潘博博士以“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的历史进程与主要经验”为题展开交流,强调了党在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中的核心作用,特别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党领导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还就如何加速推动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现代化进程提出了具体的策略和方法。
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杨婧以“政党如何链接新生社会群体:基于新就业群体党的建设运作机制视角”为题作了报告。她主要聚焦于新就业群体中的党建机制,探讨了在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新实体,特别是以平台经济为基础的新兴就业形态如何被党组织有效整合和指导。杨婧总结强调了中国共产党在应对社会变革方面体现出的适应性与进步性,党的角色从以管理为中心到以服务为导向的基层党组织模式转变。
武汉市社会科学院《学习与实践》杂志社的副研究员杨瑜娴针对每位发言人的分享进行了评价总结,充分肯定了各位发言人都紧密围绕中国共产党在不同领域的治理和党建工作展开研讨,展现了深入的研究和对当前社会政治状况的敏锐洞察。
青年论坛三:中国式现代化的基层探索与理论创新
青年论坛三由bet356亚洲版在线体育吕普生教授主持。与会专家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基层探索与理论创新这一核心议题展开研讨。
bet356亚洲版在线体育杜姣副教授从“乡政村治”结构与乡村关系的制度特征出发,梳理了“村治”在实践过程中呈现的复杂性、关系性和自为性,认为这些特性与“乡政”既存在密切联系又有所差异的。她从协调国家-社会关系、实现简约治理以及完善利益表达等角度分析了乡政村治的当代价值意蕴,也对当下存在的“乡政村政”现象提出了隐忧。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讲师望超凡博士就“资本下乡与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展开交流。他指出,既有的农村产业振兴研究视角多从制度变革以及产业资本要素投入视角入手,而对农村资源以及村社组织作用缺乏应有的重视。通过对湖北省宜昌市某农村的单案例描述,望老师就农村村社组织发挥协调各利益相关方、整合要素资源的作用进行了深入探讨。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肖泽磊副教授围绕当下中国青年社区弱参与行为现象,从脱域理论角度研究了当代青年的职-居分离、青年参与社区脱域以及信任构建等问题。他通过向武汉市青年职业群体进行发放问卷的研究方法,揭示了青年职业群体社区弱参与行为的生成逻辑,主张从主体利益、互动情景、多元服务以及邻里资本等嵌入角度破解青年弱参与社区问题。
中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张建伟副教授从政党现代化的概念视角出发,梳理了从精英到大众、从神圣到世俗、从排斥到包容以及从地方到全国的四种类型的现代化政党衡量标准。他认为,近年来,许多国外的政党现象呈现了一定的反现代化趋势,并就现代化的终极目标(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以及关注人的解放等角度对政党现代化理论提出展望。
bet356亚洲版在线体育向淼副研究员从既有的文献入手,分析为什么有的运动式治理会走向常态化,有的运动式治理则会终结。向老师对 “三改一拆”案例进行深描,发现Z省的运动式治理呈现了从发起到持续推进再到出现政策扩散的样态。该运动式治理常态化呈现的特殊性具有启发意义。
我院博士生周泽龙在常规式-运动式治理的二元框架下,分析运动式治理的几类模式以及向常规运动的转化方式。他立足县域视角,从“拉练项目”案例切入,在驱动、压力、考核、创新等方面分析“常规运动”的运作机理,在分析其积极意义的同时也指出了此类运动潜在的泛化风险。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王婷婷博士、bet356亚洲版在线体育刘景南博士、夏守智博士分别对六位发言人的发言进行了点评。三位点评人高度肯定了六位发言人的研究成果,认为这些研究选题视角敏锐,方法扎实,展现了湖北青年政治学人关切现实的学术自觉。
供稿:谈嘉伟 刘明 徐传正 陈梦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