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5日下午,我校第四期博士研究生跨学科学术沙龙在bet356亚洲版在线体育332报告厅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我校研究生院主办,我校研究生学报社承办,bet356亚洲版在线体育研究生会协办。本次论坛特别邀请了bet356亚洲版在线体育虞崇胜教授、经济与管理学院刘穷志教授、bet356亚洲版在线体育刘伟副教授担任点评嘉宾,研究生院培养处副处长张莉老师也出席了沙龙。整场沙龙由刘伟副教授主持,来自哲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财政学、发展经济学等不同学科的7位博士研究生围绕“转型期的分配正义与政府治理”进行了发言。
虞崇胜教授和刘穷志教授首先作了主旨发言,虞教授从社会主义的性质谈起,他认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在于以社会为本位的按劳分配,共同富裕的实现有赖于对人们尊严的关注,这是我国转型期社会公正的前提,然后,他认为今天的主题应该围绕“何为正义?”“为何正义?”“如何正义?”等三个问题展开。接着,刘穷志教授从财政学的角度出发,认为从政府治理的角度来看,政府治理居民收入分配不均的路径主要有两条:其一是对富人征税,其二就是进行穷人转移支付。刘老师研究发现,目前的转移支付存在两个悖论,即:对富省的转移支付多,对穷省的转移支付少;对富人家庭的转移支付多,对穷人家庭的家庭的转移支付少。进而悖离了转移支付的初衷。
在接下来的主题发言阶段,来自不同学科的7位博士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依次进行了发言。云南大学讲师、哲学学院博士生喻郭飞同学在题为《作为公德与私德的“正义”概念》的发言中,从语言哲学的角度阐述了正义概念从古到今的变迁,并认为:古代社会对于“正义”概念的理解首先定位于个人的德性,现代社会对于“正义”概念的理解强调私德与公德之间的联系与张力。十大学术之星提名奖获得者、法学院博士生李安安同学以《收入分配视野下的金融公平》作了发言,他认为长期以来,无论是金融法的理论研究还是金融法的立法实践,均过多地关注金融市场的经济功能而忽略了其社会功能,导致我国现行立法所确立的政府主导型的金融资源配置模式背离了金融公平理念。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获得者、我院博士生闫帅同学在《通往分配正义的政治过程》的发言中认为,分配正义的实现有赖于社会各个因素的整体推进,这包括市场经济的成长与成熟、政府权能的有效与有限、公民社会的自主与自治、法治建设的公正与有力,而这一切实现的关键在于公民权利的成长。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获得者、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生卢盛峰同学在《中国财税政策与收入逆向调节》的发言中指出,制度设计层面的不合理最终导致政府实施的财政税收政策,不论是税制结构(直接税、间接税)、上级政府转移支付收入、扶贫救济等转移性财政支出还是公共服务供给支出政策,都可能未能有效地发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趋势”的作用,反而可能是导致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的原因之一。我院博士生罗干同学的发言主题为《转型中国的分配正义研究:基于国家“再分配能力”的分析》,并认为:国家的分配包括“收钱”和“花钱”两个阶段,目前来说,解决了“收钱”问题,为强有力的再分配奠定了基础,但是,由于目前的预算还不够公开与透明,纳税人的发言权和监督权还有限,因此“花钱”的问题还没得到充分有效的解决,从而限制了中国的分配正义。欧盟Erasmus Mundus EXPERTS II奖学金获得者、社会学博士生徐鹏同学在《收入分配、生活质量与社会管理指标评估》的发言中着重展示了他关于收入分配在社会管理指标评估体系的思考,提出了三个评估取向:应该综合考虑绝对收入与相对收入;收入分配公正既是客观维度的,也是主观维度的;居民对于收入分配的主观态度是动态变化的。经济与管理学院的硕博连读生邹欣同学以《经济增长质量、贫困与收入分配》为题着重探讨“能力发展”这一脱贫视角,并强调我国现阶段的减贫工作重点应该放在减贫方式的转变,应由缓解绝对贫困向缓解相对贫困转变。
随后,刘穷志教授和虞崇胜教授分别就七位同学主题发言内容进行了精彩点评,并分别从经济学和政治学角度阐述观点。在自由讨论阶段,三位老师及各位主题发言人同到场的同学们就通往“中国分配正义之路”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现场的气氛达逐渐推至高潮,掌声此起彼伏。论坛的最后刘伟老师进行总结性发言并指出转型期中国要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建立合理的分配机制,需要在经济层面通过采用量化分析等技术手段设计合理的分配方案,更重要的在于推动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和制度变迁,只有这样,才能够推动中国社会的理性变迁,使整个国家和社会朝着制度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本次我校博士生跨学科论坛为不同学科领域的同学提供学术交流与知识创新的平台,通过这样的对话与讨论,提高了学生的学术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思维逻辑能力等方面的能力,同时,为我校研究生的学术氛围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我校跨学科的发展、不同思想的交融提供了契机。虞崇胜教授和刘穷志教授首先作了主旨发言,虞教授从社会主义的性质谈起,他认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在于以社会为本位的按劳分配,共同富裕的实现有赖于对人们尊严的关注,这是我国转型期社会公正的前提,然后,他认为今天的主题应该围绕“何为正义?”“为何正义?”“如何正义?”等三个问题展开。接着,刘穷志教授从财政学的角度出发,认为从政府治理的角度来看,政府治理居民收入分配不均的路径主要有两条:其一是对富人征税,其二就是进行穷人转移支付。刘老师研究发现,目前的转移支付存在两个悖论,即:对富省的转移支付多,对穷省的转移支付少;对富人家庭的转移支付多,对穷人家庭的家庭的转移支付少。进而悖离了转移支付的初衷。
在接下来的主题发言阶段,来自不同学科的7位博士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依次进行了发言。云南大学讲师、哲学学院博士生喻郭飞同学在题为《作为公德与私德的“正义”概念》的发言中,从语言哲学的角度阐述了正义概念从古到今的变迁,并认为:古代社会对于“正义”概念的理解首先定位于个人的德性,现代社会对于“正义”概念的理解强调私德与公德之间的联系与张力。十大学术之星提名奖获得者、法学院博士生李安安同学以《收入分配视野下的金融公平》作了发言,他认为长期以来,无论是金融法的理论研究还是金融法的立法实践,均过多地关注金融市场的经济功能而忽略了其社会功能,导致我国现行立法所确立的政府主导型的金融资源配置模式背离了金融公平理念。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获得者、我院博士生闫帅同学在《通往分配正义的政治过程》的发言中认为,分配正义的实现有赖于社会各个因素的整体推进,这包括市场经济的成长与成熟、政府权能的有效与有限、公民社会的自主与自治、法治建设的公正与有力,而这一切实现的关键在于公民权利的成长。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获得者、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生卢盛峰同学在《中国财税政策与收入逆向调节》的发言中指出,制度设计层面的不合理最终导致政府实施的财政税收政策,不论是税制结构(直接税、间接税)、上级政府转移支付收入、扶贫救济等转移性财政支出还是公共服务供给支出政策,都可能未能有效地发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趋势”的作用,反而可能是导致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的原因之一。我院博士生罗干同学的发言主题为《转型中国的分配正义研究:基于国家“再分配能力”的分析》,并认为:国家的分配包括“收钱”和“花钱”两个阶段,目前来说,解决了“收钱”问题,为强有力的再分配奠定了基础,但是,由于目前的预算还不够公开与透明,纳税人的发言权和监督权还有限,因此“花钱”的问题还没得到充分有效的解决,从而限制了中国的分配正义。欧盟Erasmus Mundus EXPERTS II奖学金获得者、社会学博士生徐鹏同学在《收入分配、生活质量与社会管理指标评估》的发言中着重展示了他关于收入分配在社会管理指标评估体系的思考,提出了三个评估取向:应该综合考虑绝对收入与相对收入;收入分配公正既是客观维度的,也是主观维度的;居民对于收入分配的主观态度是动态变化的。经济与管理学院的硕博连读生邹欣同学以《经济增长质量、贫困与收入分配》为题着重探讨“能力发展”这一脱贫视角,并强调我国现阶段的减贫工作重点应该放在减贫方式的转变,应由缓解绝对贫困向缓解相对贫困转变。
随后,刘穷志教授和虞崇胜教授分别就七位同学主题发言内容进行了精彩点评,并分别从经济学和政治学角度阐述观点。在自由讨论阶段,三位老师及各位主题发言人同到场的同学们就通往“中国分配正义之路”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现场的气氛达逐渐推至高潮,掌声此起彼伏。论坛的最后刘伟老师进行总结性发言并指出转型期中国要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建立合理的分配机制,需要在经济层面通过采用量化分析等技术手段设计合理的分配方案,更重要的在于推动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和制度变迁,只有这样,才能够推动中国社会的理性变迁,使整个国家和社会朝着制度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本次我校博士生跨学科论坛为不同学科领域的同学提供学术交流与知识创新的平台,通过这样的对话与讨论,提高了学生的学术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思维逻辑能力等方面的能力,同时,为我校研究生的学术氛围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我校跨学科的发展、不同思想的交融提供了契机。